2025年月初的中国资本市场,正悄然酝酿着一场由政策引领的变革浪潮,从证监会到国家发改委,一系列举措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十月的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场政策“及时雨”。在922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表示:“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不断提升基础制度、市场功能、监管执法等各方面的适应性、包容性”。这番表态为秋日的资本市场带来了暖意。
01 政策利好持续释放
证监会的行动迅速而有力。就在吴清主席表态后不久,证监会很快同意申万宏源证券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余额不超过300亿元的短期公司债券,这一批复在月8日对外公布。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积极设立规模达5000亿元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
这些政策形成了一套组合拳,从投资端和融资端同时发力,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解读认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要聚焦三重需求:提升市场活力、服务实体经济、应对国际竞争。这些政策正是朝着这三个方向迈出的坚实步伐。
02 市场基础更加牢固
全国社保基金、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积极投入,一大批上市公司采取回购增持等方式维护股价稳定,这些行动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
在改革层面,证监会推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科创板“1+N”政策措施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已取得突破,使得资本市场“稳”的基础更加牢固。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稳股市”已成为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关键抓手,政策强调以深化改革释放市场内生动力。
03 债市开放新进展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在十月迈出新步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支持可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
这意味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包括通过直接入市和“债券通”渠道入市的全部境外机构投资者,均可参与债券回购业务。
截至月末,共有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债总量约万亿元人民币。债市开放更进一步,将提升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吸引力。
04 市场机遇多元呈现
随着政策利好的持续释放,十月资本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机会。券商月月度“金股”陆续出炉,数据显示,截至7日已有近200只标的入围券商月“金股”名单。
从行业分布看,电子行业含“金”量最高,共有27只标的获得券商推荐;电力设备行业紧随其后,共有25只标的获得推荐;机械设备、汽车、医药生物、有色金属、通信等行业,获得券商推荐的月度“金股”均在10只以上。
具体到个股,兆易创新同时获得5家券商推荐,成为同期最受青睐的标的。
长江证券发布的月金股推荐中,涵盖了金属、交运、化工、电新、机械、军工、医药、电子、通信、传媒等多个行业,呈现出分散化、多元化的特点。
05 科技主线受关注
在众多投资机会中,科技成长板块成为多家机构共同看好的主线。中国银河证券看好四条主线:一是科技成长与高端制造,如卫星互联网与空间算力、AI与能源数字化、高端材料等。
二是供需格局优化的资源周期品,如有色金属、化工新材料等;三是消费结构性复苏相关方向,如医疗、出行链等个股;四是“反内卷”主题投资。
中航证券研判,今年四季度A股市场可能出现“N”型震荡走势。在具体配置方面,科技仍是主线之一,但内部或迎来“高切低”,可能从硬件方向切换至应用方向。
同时,受政策利好且估值处于相对低位的资源品,有望吸引资金流入。
中泰证券则认为,科技板块交易拥挤度已在高位,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关注度或抬升,可锚定科技大类中前期滞涨、三季报盈利有望上修的标的进行切换。
06 市场前景可期
对于资本市场未来发展,业内专家持乐观态度。清大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在提高吸引力方面,应聚焦市场制度优化、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产品与服务创新。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重点工作;在增强包容性方面,应侧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差异化上市标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优质上市公司是市场价值的源泉,其稳定的盈利能力、透明的治理结构与可持续的成长潜力,直接决定投资者回报水平。
同时,上市公司质量的整体提升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引导资本向科技前沿、产业升级领域聚集,形成“优质资产供给—资金流入—估值中枢上移”的正向循环。
从证监会的投融资综合改革,到国家发改委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再到央行的债市开放举措,十月的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一场全方位的政策“甘霖”。
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和市场功能的增强,资本市场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报。
线上配资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