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东南亚的平静被泰柬边境奥多棉吉省的炮火撕裂。泰国F-16战机摧毁柬方军事设施,柬埔寨BM-21火箭弹则精准落入泰国四色菊府加油站,造成9死14伤的惨剧。这绝非偶发,而是历史宿怨与现实政治交织的必然爆发,其解决之道,远非武力对抗所能企及。
冲突的导火索,是7月16日一名泰国士兵在边境触雷截肢。泰方指控柬埔寨“新近埋设”俄制地雷,违反《渥太华禁雷公约》;柬方则反驳泰军“偏离巡逻路线,闯入主权领土”,引爆的是战争遗留地雷,并援引1907年法国殖民时期勘界地图,强调争议区域明确归属柬埔寨。随后,泰国于7月23日迅速降级外交关系,召回驻柬大使并驱逐柬埔寨大使,同时关闭所有边境检查站。柬埔寨次日对等回应,将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并要求泰国外交官限时离境。更深层次的推手,是泰国前总理佩通坦因与柬埔寨前首相洪森“录音门”事件被暂停职务,这不仅暴露了她对泰国军方的批评,更直接导致泰国他信家族与柬埔寨洪森家族关系的决裂。这场政治风暴与边境摩擦相互激荡,将两国关系推向冰点。
泰柬两国817公里陆地边界上,多个未划定区域,尤其是柏威夏寺周边4.6平方公里土地,是长期争端焦点。尽管海牙国际法院在1962年和2013年均裁定柏威夏寺及周边领土归属柬埔寨,但泰国始终拒绝承认裁决效力。此次交火,是继5月28日短暂冲突导致柬军一名士兵死亡后,两个月内的第二次武装对抗,将地区稳定推向边缘。
解决泰柬冲突,必须跳出武力对抗的零和循环,转向激活国际法庭裁决、强化东盟内部调解机制、推动跨境经济合作等多元路径,从根本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区域和平共赢。
首先,激活国际法庭裁决是寻求公正解决的法律基石。柬埔寨此次将塔莫安通寺、塔莫安小寺、塔戈贝古寺及翡翠三角区等争议节点提交国际法院,正是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终结争端。然而,裁决的执行力是其核心挑战。泰国此前拒绝承认裁决效力,这凸显了国际法庭判决在主权问题上缺乏强制执行机制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国际法庭的裁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对不履行裁决方施加道义压力。它为双方提供了超越民族主义情绪的客观参照,有助于最终划定边界,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法理根源。
其次,强化东盟内部调解机制是维护区域稳定的关键。作为东盟重要成员国,泰柬冲突直接影响区域一体化进程。东盟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但其在处理成员国间争端时并非毫无作为。2011年,印尼曾成功斡旋泰柬停火,并推动联合边界委员会会议重启。东盟的优势在于其作为区域组织,更了解成员国间的历史与现实复杂性,能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而,其局限性在于“不干涉”原则可能导致调解缺乏强制力,难以对不配合方施加有效约束。柬埔寨此次绕过东盟直接诉诸国际法院,也反映了其对区域调解机制的不信任。未来,东盟应探索更具弹性的调解机制,例如设立常设争议解决机构,或在特定条件下赋予调解结果更强的约束力,推动成员国在共同利益框架下解决分歧。
最后,推动跨境经济合作是实现持久和平的务实选择。边境冲突导致口岸全面关闭,每日经济损失巨大。例如,波贝-阿兰亚帕贴口岸作为最繁忙的陆路枢纽,每日损失高达1360万美元。柬埔寨约百万在泰劳工面临困境,每月向国内汇回的1.2亿美元外汇收入随之蒸发。边境贸易瘫痪,旅游业首当其冲,沙缴府酒店入住率暴跌43%。这种“双输”局面迫使双方重新审视对抗的代价。跨境经济合作,如建立边境经济特区、共同开发争议地区资源(如稀土),可以创造共同利益,使两国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博弈”。尽管政治互信缺失是主要障碍,但经济利益的驱动力可能促使双方超越政治分歧。参考德国与法国在二战后通过煤钢联营实现和解的经验,经济融合能有效削弱冲突诱因。RCEP的生效也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通过深化产业链融合,使边境地区成为合作的桥梁而非冲突的战场。
泰柬冲突是历史积怨与现实政治交织的复杂产物。中国外交部已呼吁对话协商,柬埔寨也致函联合国安理会寻求紧急干预。解决之道,在于摒弃武力,激活国际法庭的法律权威,强化东盟的区域协调能力,并以跨境经济合作构建共同利益。和平,永远是区域繁荣的基石,而多元路径的探索,正是走向持久和平的必由之路。冲突的代价是惨痛的,唯有合作才能铸就未来。毕竟,当F-16的轰鸣与BM-21的呼啸成为常态,谁又能独善其身?
线上配资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