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是如何看待朝鲜战争的呢?
佐治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图埃克曾对美国人给朝鲜战争贴上的各种标签进行了整理。
这些标签中,有“有限战争”、“错误战争”、“美国人第一次失败的战争”等等。
而在所有的描述中,“被遗忘的战争”无疑是对朝鲜战争最贴切的概括。
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经开始淡忘这场战争。
对美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耻辱”,战争期间,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且战争最终以美国未能获胜而告终。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选择让朝鲜战争“消失”在记忆中呢?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宣告朝鲜战争以中朝双方的胜利结束,曾经无敌的美军终于低下了他们骄傲的头颅。
为纪念这场战争,停战5年后,即1958年,中国开始在辽宁丹东的英华山上修建抗美援朝纪念馆。
早在1951年,中国党中央就决定将每年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号召全国人民铭记这场伟大的战争。
展开剩余91%相比之下,美国方面显得异常冷漠。
1953年战争结束后,美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几乎不愿公开谈论这场战争,大家似乎都选择了“保持沉默”。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才开始在每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日,举办纪念活动。
从停战到真正开始纪念活动,中间长达几十年,这足以说明美国官方对这段历史的“深思熟虑”。
基于这些原因,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极其稀少。
美国的书店里,内战相关的书籍很多,特别是一战和二战的著作数量庞大,越南战争的书籍也不少,然而关于朝鲜战争的却几乎找不到。
美国拍摄的战争电影大多以二战或越战为题材,关于朝鲜战争的影片少之又少。
战争历史学家保罗·鲁塞尔曾表示:“朝鲜战争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文学作品。”
一位评论家也曾评价说:“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朝鲜战争的文学作品都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对朝鲜战争如此冷淡?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吃了败仗,颜面扫地,丧失了作为世界霸主的尊严。
但美国在之后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中,同样没有获得实质性胜利,反而付出了超过35万的伤亡代价,这又该如何解释?
对此,普遍的看法有两个方面。
第一,美国自诩为“世界警察”,热衷介入他国事务。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爆发,持续到1953年7月,仅仅三年时间。
战争前,美国作为二战的胜利国,贡献巨大;二战后又打了长达十年的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正好夹在二战和越战之间,影响力远不及二战,持续时间又比不上越南战争。
因此,许多美国人选择性地忽略了这段历史。
第二,美国最初并未将朝鲜战争正式定义为战争,而是称之为“警察行动”。
这一表述让美国避免了国会的直接干预,行动更加便利。
但“警察行动”显然不光彩,官方也明白这是一场对他国内政的干涉。
朝鲜战争的结束以停战协定告终,号称全球最强军力的美军被中朝联军逼退,成为难以启齿的事实。
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对美国来说都不是值得夸耀的历史。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美国人自然不愿谈及这段“心痛的历史”。
事实上,除了上述两个因素,美国人淡忘朝鲜战争还与政府的刻意操作有关。
1953年7月26日,停战协定签订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我们只是在一个战场上签署了停战协议,但这不能保证全球和平。我们不应放松警惕,也不能停止对和平的追求。”
话里话外,艾森豪威尔的“追求和平”其实是为美军继续驻扎韩国寻找借口。
与他相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的表达更为明确:“停战协定不能保证和平,我们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能减少在韩国的军事部署,除非有慎重的理由。”
两人都奉行“集体安全主义”,试图将朝鲜战争的结束包装成集体安全原则的胜利。
艾森豪威尔自上台以来,就将集体安全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
杜勒斯认为,朝鲜战争的结果是美国“期望看到的”,因为它加强了对远东国家的保护,促进了集体安全。
因此,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不断强调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性,刻意淡化战争失败和巨大伤亡。
这使得美国民众被误导,朝鲜战争逐渐被“遗忘”。
除了政府淡化失败外,美国军方也推动公众“选择性失忆”。
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军不仅伤亡惨重,还有大量士兵被俘。
从1951年6月起至战争结束,双方多次就战俘遣返谈判,尽管遭到李承晚集团阻挠,最终达成协议。
美国国防部统计,美军战俘超过7000人,但最后被释放的只有4400余人,意味着部分战俘未能返回美国。
有趣的是,1953年9月大规模战俘交换中,有23名美军战俘选择留在中国。
其中两人后来被家人说服回国,剩余21人坚持留在中国。
在美国军方眼中,这21人被视为“通敌叛国”。
1953年至1965年间,美国国内关于战俘问题的讨论极为热烈,专家称:“战俘问题的关注度超过了战场本身。”
朝鲜战争处于美苏冷战背景,美国为了维护国际形象和应对冷战需要,对归国战俘进行严格审查。
军方最初将这些战俘定性为“叛国”,并在公众中限制相关讨论。
那么,为什么美军在朝鲜表现软弱?为何有人“背叛”美国?
内部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美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民众性格、文化和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导致士兵被俘后胆怯软弱,缺乏坚定的信仰支撑,难以承受压力,最终放弃制度信念。
学者梅尔指出,美国战俘转向共产主义,是因为他们过于依赖物质优越感。
一旦这些优越感被剥夺,他们内心极度不安全,难以坚守信念。
美国民众普遍认为,朝鲜战争失败很大原因是士兵软弱无力,这也削弱了民众对国家的信心。
政府和军方极力强调战争的正义性,但大量战俘拒绝回国,从侧面反映战争的不正义。
此外,美军士兵被塑造成“无敌英雄”,而战俘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冲击社会认知,进一步动摇民众信心。
这可能导致美国人对“反共”理念的怀疑,使冷战期间美国处于劣势。
因此,美国政府和军方都希望将朝鲜战争从历史中“抹去”。
然而,历史无法更改,朝鲜战争也不会因为美国的遗忘而消失。
唯有正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才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编辑:凡友
发布于:天津市线上配资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