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线礁余波未平:美日菲合航压阵,韩国军贸入局的算盘
铁线礁外海,VHF频道里反复回响:“请立即改变航向,避免危险。”镜头里,菲方公务船迎浪加速贴近,中国海警示警、拦阻。擦碰之后仍不减速,这更像一次“试探底线”的战术动作,而非偶发。
华盛顿立刻接招。美国国务院声明写道:“美国与盟友菲律宾站在一起,谴责中方危险行动,并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各处。”话语并不新,却在强行情绪:给马尼拉兜底,把争端往同盟义务框里推。
马尼拉也不会放过聚光灯。菲律宾海警发言人塔里埃拉在DZBB电台说:“我们不会退缩,补给和巡航会照常进行。”国内民调显示,对“守礁补给”的支持在上扬,政府在舆论与军援上都要“拿分”。
随即的合航更像一场移动新闻发布会:菲“安东尼奥·卢纳”号、日“おおなみ”号与美“辛辛那提”号并列现身,通信、编队、拍照位一应俱全。信息很直白——同盟能来、能看、也能留下。
背后是更硬的部署。美军“台风”(Typhon)中程系统在北吕宋演训亮相,可发射“战斧”,区域纵深骤变;海军陆战队的NMESIS岸舰导弹也多次在菲日演训落地。把火力链推近争议水域,是要让对手“计划更难、窗口更短”。
这时韩国递上军贸名片。南华早报报道,韩华在AUSA年会公开推介反舰弹道导弹,代表称“菲律宾是潜在客户之一”。对首尔而言,“K-Defense”出口叠加美日韩框架,是顺水推舟;对马尼拉,这类160公里级别的下击式弹道弹,意味着近岸拒止的“价格友好”选项。
但牌越打越细,代价也跟着来。导弹扩散的敏感阈值、MTCR自律要求、与中国经贸往来的风险,都会进首尔的算盘本。中方近期发布南海航行警告,在特定海域组织军事训练,强化“禁入”信号;涉海执法口径也在同频:维权有据、管控有度。
几方意图并不神秘。美国要证明条约说到做到,顺带把台海与南海“绳成一股”;日本以有限兵力维持“自由开放印太”的能见度;菲律宾借盟友背书抬升谈判筹码;韩国看准需求缺口,冲刺新兴市场订单。说白了,是“秀存在+探底线”。
风险在哪?不是军演本身,而是前线相遇的“过招剧本”——撞不撞、照不照、谁先退。热线是否真能用、执法与军舰如何隔离、无人机与干扰器的“红线”在哪,这些比狠话更要紧。
海上风急,不怕船小,怕舵乱。你的城市里,媒体如何报道南海与同盟军演?当地企业是否感到供应链或合规压力变化?欢迎写下身边的观察。
线上配资电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